critical thinking 批判个什么对错来着?

昨天12470课上,我们一起烧了一个下午的脑细胞,间中提到了“对 & 错” vs. “好 & 更好”的出发点和区别,过后我们也略微谈到了“批判性思维”一词。 “批判”一词在《现汉》(第5版)1034页是这样收录的:

(1) 对错误的思想、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,加以否定: ~虚无主义。
(2) 分析判别,评论好坏: ~地继承文学艺术遗产。

可见汉语对于批判的理解是对错鲜明的,甚至(1)里边就是针对错误出发。 难道我们在培养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时只是在培养他们的挑毛病、找错误的能力?

有关批判性思维中文翻译的不恰当,可参考宋国明(2011)的这篇博文: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31b937401013crx.html

英文中的Critical Thinking 呢? “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intellectually disciplined process of actively and skillfully conceptualizing, applying, analyzing, synthesizing, and/or …

theory is not important, just tell me what to do

身为一名教师,你在日常教学谈话中,或是在上进修课时是否有这样的念头:

“我是一名教师,理论对我来说不重要。重要的是实践,怎么做,怎么把课教好”
“这个讲师真是浪费时间。理论不重要,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就好了。”

若答案是“有”、“的确是这样”(你不需要告诉我,自己偷偷告诉自己就好),恭喜你!你、我,都是被荼毒的一群。这毒药不是鹤顶红,也非七步追魂散,是一种慢性毒药所致(cf. 烟霾)。这“毒药”的出处大多是在我们所经历的许多许多培训课上,心地好的讲师一次次地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所下的药。我们心存感激,讲师真是为我们着想,真周到。

为什么会重复理论不重要,这背后的原因种种太多太多。我不想揣测,也不是我的重点。

我的重点是:理论非常重要,甚至比实践方法、怎么做更更更重要。 此话怎讲?!?

先举两个典型例子吧。试问:1. 什么是自主学习(SDL, self-directed learning)? 2. 什么是协作学习 (CoL, collaborative learning)?

前者的答案经常包括“学生自行把功课完成交上来”,后者则是“分组学习lor”。

这里我不会将SDL、CoL展开来谈,要谈请到TRAISI报名 12470课。我只想说,如果SDL、CoL那么简单,还需要某某教授来提,那么这教授也太混了吧!所以,上述两个“定义”,显然是有问题和不足之处的。但身为一名教师,我们有意识到吗?或许有,或许没有,就看我们中毒的程度吧。

言归正传,为什么理论非常重要?这里我就用再熟悉不过的词语——“学习” learning来谈吧。你认为什么是学习?比方说在课堂上:

1. 我尽量多讲,让学生多听、多抄。对学生而言,这就是学习。
2. 我几乎每三节课中就有两节是小组活动。对学生而言,这就是学习。

(1)和(2)中的学习一样吗?为什么不一样?它们对于学习的假设如何不一样?这些答案其实都可以回归学习理论,到理论中去寻找依据。

话说“理论”。什么是理论?中毒深的或许会说“一大堆大道理。长篇大论,和实际教学距离很远。” 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经常有两大部分:一、其教育哲学、教育理念部分;二、实施的原则部分。有时可能会有三、实际操作步骤。如果说理论不重要,一般是指一和二不重要,直接锁定三。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,三其实是建立在一、二之上的。没有了解一、二,就来做三,能行吗?当然能行,上述的SDL、CoL就是典型的“能行”例子。

话说“道”,老子的“道”和孔子的“道”一样吗?直接跳入三往往会把此道作彼道。只有透过一、二才能理解老子“道”的真谛,孔子的“道”所指。“道”之不同,三的部分很可能会不同。岂能一道而论?

谈及教学,一定会涉及的词语会有:“学”、“教”(这有点像说废话)。此学是彼学?此教是彼教?如何弄明白,唯有从theory中去寻。做(application)是建立在了解(understanding)之上的。你怎么做就是你怎么了解。你怎么教就是你怎么了解教;学亦然。

至于“弄明白”的重要性,我们经常说要培养终身学习的学生,终身学习不就是终身“弄明白”那么一回事吗?学生要lifelong learning, 教师亦然。不去“弄明白”能行吗?如何弄明白,就是上述一、二、三这三码事,缺一不可。

不管别人是否再说“理论不重要”,看官觉得呢?(:

theory photoPhoto credit: by jana

blended learning 的联想

a fellow co-learner in the course wrote this as part of weekly reflection activity:

“混成式的学习方式,和一般的面对面的上课学习,在时间上的付出更多。面对面的上课,一下课就是下课,可以不去管它了。但是混成式的学习方式好像不是这样,有帖子A,B,C,有贴1反2,有反思等等。对于“自主学习”和“协作学习”的概念,就一直跟着我,好像每一天都要拿出来在脑子里想一想。虽然每天都在想它们,想得很多很多,一有空就想,无时无刻都在想,但是要把所想的都打写出来,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。”

混成式学习的“阴魂不散”,其实所发挥的仅仅是ICT教学所提供的可能性,即每一个人,不受时空限制,只要有想法、有问题,都能够展开或进入学习的“状态”。

这里也深刻带出另一个问题,即ICT绝对和“省时”搭不上关系。或许在基本材料的准备从长远来看是省下了一些时间,但是作回复、为回复而事先搜索查证、阅读、理解,整理内容发帖子分享想法、问题,这些种种的种种都是需要大量精神与时间的付出的。

当学生都积极学习时,教师的“Happy Problem”出现了。试想,当班上40名学生的“学习引擎”若被我们开动了,那种学习所产出的排山倒海的内容不是一个教5班带200个学生的教师所能招架的。怎么办?!?

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SDL和CoL。有了SDL的自我监控(无论是个人学习,或是对小组负责),都能省却教师一些“监控”的时间,转而把精神放在引导学生;有了CoL,小组内出现分工,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,同侪间各有所得、各有长进。最重要的是,学习将是学生主动、教师辅动的意义建构中产生的。

我们目前的挑战或许是,有些华文老师也许觉得有太多的“课文要教”、“技能要教”。要让学生有机会负起SDL、CoL式的学习,或许还得从教师如何看待“学习”这回事着手,才有可能改变教学的设计。是这样吗?

感激老师的这一段反思,推进了我的思考 (: 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