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、思维

语言是人的思维的外现、载体。语言反映了一个人的理解与思考。这里的语言专指遣词用字。这几年,可能是读书的后遗症,我对于个人的遣词用字,尤其是在其他华文老师面前,更是非常谨慎。不仅如此,只要有机会,我也会尝试唤起其他华文老师对他们个人的遣词用字的意识。

过去三天一共开了四门课(三门玩转科技、一门Clinic)。昨天的Clinic来了四位有缘人(少了一位临时被校方指派带学生出国)。课上当然少不了上述的动作。从几位新朋友的反馈中,看得出他们对于科技在华文教学中的定位开始有了新的思考,即由ICT是辅助教学,过渡到ICT是促成教学的那么一个定位。

“辅助”在我们一般非学术性的理解,即可有可无(cf. 辅助读本、读物、刊物)。
“促成”即若不存在了,则无戏可唱也。当然,ICT的定位若是促成教学,则必得从ICT的affordance出发作思考。

今天打开早报网,就看到了《为激发学生对华文兴趣费尽心思 ,十一教师获颁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》。非常恭喜这11位教师,以及许多没有获奖的教师朋友们辛苦了。

zaobao.com report

(acknowledgement: SPH/zaobao.com)

当然,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看了这一组标题会有什么”反应”。

这一组标题中有一个令我非常反应大的词,即“兴趣”。而且还出现了7次。“反应”之大大至我的论文研究所做就是拜其所赐(下载后看一看第5页的中文摘要)。

一个人学习的原因种种,“兴趣”只是百般原因之一。一个人之所以学(或不学),应该归咎于“动机 motivation”。学生学任何学科学得如何,是动机所致。简单地把学习和“兴趣”挂钩,第一、我会反问“没有兴趣就不能学了吗?”;第二、这或许无意识地泄漏了个人认知的有限。语言反映思维,如果认知中有上述的理解,为什么舍“动机”而用“兴趣”呢?第三、这反映了华文老师的不够专业。“兴趣”一词,大多数非教育工作者都说得出。“动机motivation”却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名词。要提升华文老师的专业身份,反映我们对于教学的认识与思考,我们得在用语上求专业化。

语言反映思维,思维则影响教学设计。从专业的思考出发,一套引起“兴趣”的教学设计 vs. 一套引起“学习动机”的教学设计,你认为会有不同吗?为什么? (:

再说回上面ICT的话题,一个ICT作辅助的教学设计 vs. 一个ICT促成学习的教学设计,你认为会有不同吗?为什么? (: